首页 >> 企业资讯

苏宁新战略:更国际,更精彩,从并购国际米兰开始

关键字:

苏宁
2016-06-07 11:14:34        作者:       来源:环球家电网
核心提示:2016年6月6日,苏宁集团在南京召开“苏宁并购国际米兰媒体通报会”,正式宣布旗下苏宁体育产业集团以约2.7亿欧元的总对价,通过认购新股及收购老股的方式,获得国际米兰俱乐部约70%的股份。交易完成后,埃里克·托希尔(Erick Thohir)旗下的ISC仍持有约30%的股份。

2016年6月6日,苏宁集团在南京召开“苏宁并购国际米兰媒体通报会”,正式宣布旗下苏宁体育产业集团以约2.7亿欧元的总对价,通过认购新股及收购老股的方式,获得国际米兰俱乐部约70%的股份。交易完成后,埃里克·托希尔(Erick Thohir)旗下的ISC仍持有约30%的股份。

对于这一次苏宁大胆的并购战略,有人不禁会问,苏宁到底能够从中获得什么呢?对此,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在通报会致辞中作出了详细的说明。

1.png

并购国际米兰,苏宁开始布局体育产业引领健康消费

    张近东在媒体通报会致辞中说:“并购国际米兰,是苏宁布局体育产业,引领健康消费的战略组成部分。今后五年,伴随中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健康消费正成为引领未来市场增长的重要力量。”“苏宁是中国最大的商业企业,而国际米兰则是欧洲顶级的豪门俱乐部,双方的牵手,将帮助苏宁打开健康消费市场更大的发展空间。”

没错,仔细观察近年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物,他们都在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着,健康产业开始兴起,健康家电逐渐被大众所喜爱,而且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在逐步向着健康生活靠拢,健康消费市场已经悄然开始发展,并还将继续保留一定的发展空间。从这方面来看,作为中国最大的商业企业的苏宁集团,牵手国际米兰确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看来苏宁自布局体育产业以来,已经看好了健康消费市场的发展。

并购国际米兰,全面提升苏宁足球俱乐部的技术体系和运营能力

2.png

“并购国际米兰,将会全面提升苏宁足球俱乐部的技术体系和运营能力。发展体育产业、提升足球水平需要专业的技术体系支撑。”“先进的足球管理理念、科学的训练体系、立足长远的青训梯队,是包括国际米兰在内的诸多欧洲足球强队长期屹立于足坛之巅的核心竞争能力。对于布局体育产业、志在打造百年俱乐部的苏宁来说,我们不仅要引进优秀的内外援,更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训练体系,扎实基础、坚实后劲,成就领先中超、领先亚洲、走向世界的苏宁易购队。”张近东如是说。

很多热爱体育的人都知道,国际米兰是一支成立于1908年,有着百年历史的老牌欧洲顶级的豪门俱乐部,其知名度当然不容小觑。而且它经过100多年岁月长河的洗礼,3座象征欧洲之巅的欧冠冠军和18座意甲冠军,以及其他无数荣耀之后,毫无疑问都证明了国际米兰在现代足球传承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未来,苏宁足球俱乐部将通过与国际米兰的交流融合,全面提升技术体系和运营能力。借助国际米兰先进的足球管理理念,科学的训练体系和青训梯队,帮助自己夯实基础,提高成绩,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并购国际米兰,是苏宁国际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在今年初成立了苏宁国际总部,启动新一轮的国际化发展,目前正在进入东南亚和欧洲市场。在苏宁的海外扩张中,行业的竞争、企业的资本、内部的管理均已就绪,而当地消费者与供应商对苏宁品牌的认知和认可则是我们需要尽快树立的。”“我们相信依托国际米兰在欧洲以及世界范围内超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将会让苏宁成为欧洲和世界家喻户晓的品牌。”

从张近东的话中不难看出,苏宁对此次的“牵手”行动给予了很高的希望。苏宁集团从零售业起步,不断延伸至包括商业、文创、体育、金融等领域,构建了大服务、大消费的产业生态圈,近年来,苏宁开始努力进军国际市场,这是战略,但更是趋势。就在今年年初,苏宁宣布成立国际总部,这不仅代表苏宁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正式启动,也足见苏宁对进军国际市场的决心。此次通过并购国际米兰,不仅能够提升苏宁体育产业的知名度,帮助其足球俱乐部提高成绩,提升核心竞争力,更是帮助苏宁步入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一方面,依托苏宁的强大实力,将为国际米兰再创辉煌;另一方面,苏宁也希望通过国际米兰在欧洲甚至世界的知名度,带动苏宁更好、更快地走向国际化,让苏宁成为国际上家喻户晓的品牌。

自成立以来,苏宁通过不断的业务发展和战略投资,营造了一个覆盖全产业链的生态圈,布局体育产业,牵手国际米兰,这只是苏宁开启国际化战略的开始阶段,接下来,一个个更加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将为苏宁带来更加精彩的发展路程。对于牵手的另一方,国际米兰足球俱乐部来讲,此次并购正如同张近东所说:“我坚信苏宁的加入,一定会推动国际米兰足球俱乐部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0
发表评论
更多热评文章

(1 条评论)

(1 条评论)

(1 条评论)

(5 条评论)

(2 条评论)

(2 条评论)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747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