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资讯

2016线上空净市场到底什么样?

关键字:

空净
2016-12-23 16:19:59        作者:       来源:腾讯家居
核心提示:线上空净前三席暂被外资品牌飞利浦、布鲁雅尔和夏普统领。其中,飞利浦延续去年同期高居榜首,份额超过10%成为唯一。本土品牌中TCL最受消费者欢迎,互联网品牌小米一举进入前十,去年同期则只能在10名之外徘徊。

市场规模如何?

2016年1-10月空气净化器在线上的销售份额超过线上整体家电市场9%以上。

  

经上空气净化器占比.jpg


销售旺季出现在2016年2月-5月 ,最高占比为2月份的13.2% ,而此时也是2016年中雾霾集中爆发的时期 。

  

经上空气净化器销售表现.jpg


谁是2016年线上空净市场的销售明星?

  

星图2.jpg


线上空净前三席暂被外资品牌飞利浦、布鲁雅尔和夏普统领。其中,飞利浦延续去年同期高居榜首,份额超过10%成为唯一。本土品牌中TCL最受消费者欢迎,互联网品牌小米一举进入前十,去年同期则只能在10名之外徘徊。

谁是主力消费人群?

  

谁是主力消费人群.jpg


80后是空气净化器的消费主力。

哪里的人是购买主力?

  

北京人是消费人群.jpg


北京人是购买空气净化器的主力。

空气净化器消费者最重视什么?

  

空气净化器消费者最重视性价比和净化效果.jpg


购买空气净化器的消费者最重视性价比和净化效果 。

消费者追捧的空净线上选购渠道是什么?

  

2016年1~10月线上渠道空气净化器.jpg


从上面的图中可以看出,线上家电是京东主战场 ,相较整体6成的家电占比,京东的空净份额差强人意;而天猫在生活电器上的优势较为明显 ;国美在线好于苏宁易购。

TOP3品牌偏好的平台是什么?

  

TOP3品牌偏好的平台1.jpg


上图可以看出,外资品牌非常偏爱京东,其中布鲁雅尔在京东销售占比最高。

国产品牌偏好的平台是什么?

  

国产品牌偏好的平台.jpg


从上面的图中可以看出,本土品牌偏爱天猫 ,互联网品牌小米在天猫有绝对话语权。

在整个B2C线上市场,消费者购买空净的首选场所是什么?

  

2016年1~10月线上渠道空气净化器TOP10.jpg


从上图可以看出,京东自营成为消费者购买空净的首选场所。

在非自营店铺中,表现最佳是谁?

  

2016年1~10月线上渠道空气净化器非自营.jpg


从上图可以看出,小米官方旗舰店表现最好。

线上选购渠道的平均价位是什么?

  

消费者线上选购空净成交价.jpg


从上图可以看出,消费者选购的时机与雾霾天气的发生的时段比较相符,其中销售旺季出现在寒冷的2-5月,淡季为夏季主导的6-9月,淡旺季的平均成交价差超过300元,这是由于,由于雾霾少发,消费者需求偏低, 相较高端高价产品,认为中低端产品即可满足需求,即处于销售淡季。而在促销淡季,尝不到甜头的消费者同样倾向于较便宜的产品。

另外来说,整个促销的淡季和旺季,分别是9月份和10月份。这两个月的价格差别也非常大,所以在整个的促销淡季,其实消费者也是会倾向于购买比较便宜的产品,促销旺季是不管是整个促销活动的原因还是市场整个趋势的原因,消费者愿意或更有能力愿意购买客单价在1800块钱以上的价位比较高的产品。

紧跟需求变迁善造热点

不同的细分功能的空净产品,消费者对于它们的诉求是怎么样的?我们所提的热度,热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指具备该类功能的空气净化器产品,在1-10月份的销售周期里,它的销售份额跟去年同期相比有多大的提升。

第一是,商用空净热度比去年提升了8.7%。随着雾霾天气不断的加重,人们对办公环境的要深圳市不断的提升,而且有一些大中型公司,把员工的健康提到日程上来这样一个趋势不断加强,相较1年前,商用空净份额上涨接近10%,商用空净潜力巨大。

第二是,加湿空净热度提升了18.1%。随着空气净化器使用的深, 消费者开始追求更多性能 ,“加湿”就是消费者对空净的主要诉求之一 ,目前具有加湿功能的空净销售情况良好,保持旺盛的需求。

第三是,去甲醛空净热度提高到了 201.3% 。“去甲醛”是目前消费者对空气净化器的另一个主要诉求 。越来越多消费者认识到甲醛的高危害性并希望通过家用设备随时清除 ,去甲醛成为空气净化器的标配 。

购买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据星图统计,2016年1-10月份,移动端销售同比增幅120%,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移动设备手机来购买空净产品,PC端也有增长。因为整体上空净销售大幅增长,但与移动端增长相比,增长有限,仅增长18%,这也顺应了购物支付移动化的整体倾向。


0
发表评论
更多热评文章

(1 条评论)

(1 条评论)

(1 条评论)

(5 条评论)

(2 条评论)

(2 条评论)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747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