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资讯

三星曲面电视品鉴会:高端电视是这样“炼成”的!

关键字:

三星
2016-12-26 14:58:37        作者:       来源:环球家电网
核心提示:2016年12月25日,中国家电网在北京新世界酒店举办了三星第二代量子点曲面电视品鉴沙龙活动。活动邀请了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主任张素兵,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基础部主任、工业设计系邱松教授,协和医院眼科专家、主任医师刘小力教授,奥维云网(AVC)黑电事业部总经理董敏作为不同领域的行业专家对三星第二代量子点曲面电视进行多角度鉴赏,深入剖析三星电视特有的魅力。

2016年12月25日,中国家电网在北京新世界酒店举办了三星第二代量子点曲面电视品鉴沙龙活动。活动邀请了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主任张素兵,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基础部主任、工业设计系邱松教授,协和医院眼科专家、主任医师刘小力教授,奥维云网(AVC)黑电事业部总经理董敏作为不同领域的行业专家对三星第二代量子点曲面电视进行多角度鉴赏,深入剖析三星电视特有的魅力。

 

1.png

 

 

优雅曲面设计 实现颜值与健康双保障

 

工艺品的科学严谨,艺术品的美观典雅,两种不同的特质在三星第二代量子点电视的设计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它采用了独特的曲面屏幕设计,与传统的平面电视相比,不仅外观更加柔和优雅,更能够为观众提供广阔的观看视野,打造沉浸式体验。

 

2.png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基础部主任、工业设计系邱松教授认为,三星第二代量子点曲面电视采用的4200R黄金曲率屏幕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观影体验,更是一场视觉盛宴。这种外形画质“双美”产品,是未来电视的一个雏形。邱松教授表示,电视各个区域浅薄如一,水光背板的运用,在机身可见区域无螺丝,任何角度或位置效果令人惊叹,让其真正实现了360°无死角设计,窄边框往无边框靠拢,除去了冗余的材质,悬浮式底座化繁为简却不失坚韧,这种“点到为止”的风格带来极强的画面包围感,精致造型、简约设计的完美结合,让它能够轻松融入家居环境当中。简约不代表简单,更是能够彰显三星在工艺上把握,以及浓厚的工匠精神。

 

除了“颜值”之外,三星第二代量子点电视在健康性上也有突出的表现。协和医院眼科专家、主任医师刘小力教授教授表示,曲面屏对于人类的眼睛来说也是“良方”,从人眼构造来讲,人眼的晶状体是一个凸透镜,凸透镜的焦点所形成的焦平面是球状弧面,不是真正的平面。三星电视KS9800采用的4200R的曲率,其屏幕弧度与视网膜角度完美贴合,这样的画面,经过角膜、晶状体,折射到视网膜距离是相等的,整体图像通过视网膜转变成电子信号到达大脑没有扭曲,大脑无须进行调节,不仅对大脑没有负担,减轻视觉疲劳,还能减少眼球转动频率,同时减少了干眼症的发生率。尤其对于喜爱长时间观看电视的老一辈,和眼睛正处在发育期的小孩来说,观看三星曲面电视得到观影乐趣的同时,又不必为眼睛健康而担心。

 

多项新技术有机融合  造就高端电视典范

 

说到2016年最火热的显示技术,非HDR莫属。作为2016年度高端电视的代表,三星曲面电视则是名副其实的HDR技术潮流引领者。

 

3.png

 

 

工信部数字电视标准符合性检测中心副主任张素兵表示,HDR视频在峰值亮度、动态对比度、色彩空间等等一系列技术指标上都对电视机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三星采用的第二代量子点技术,可以实现比传统液晶电视更宽广的色域覆盖,峰值亮度也达到了1000尼特,而稳定性和环保性相较第一代技术也取得了突破,更能展现HDR的本真效果。可以说,三星第二代量子点曲面电视不仅符合现时代HDR技术的标准,而且也为未来的HDR技术做好了充分准备。

 

奥维云网黑电事业部总经理董敏则认为,独家的无“镉”量子点技术充分的体现了三星作为一个国际大品牌的社会责任感。随着智能、4K等技术点逐步在大尺寸电视上普及,传统意义上的高端电视已经失去了对高端消费者的吸引力。对于市场来说,新技术不仅为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观看体验,而且也为沉寂已久的行业吹来了新风。董总强调,消费者对于电视产品的考量维度越来越多元化,中产阶级的的影音需求由“有的看”向“看的优”转化。三星电视所坚持的高音画质路线,将诸多新技术有机融合,在全产业链拥有不可复制的技术竞争力,未来会有更良好的市场表现。

 

无论时产品外观设计还是产品性能,三星KS9800的表现都极为优秀,堪称2016年电视业界的王者。问世近一年,该款产品获得消费者与行业的一致好评,实现了口碑与市场的双丰收。三星第二代量子点曲面电视是三星面向2016年彩电市场交出的一份满意答卷,在马上到来的2017年CES上,三星会继续在量子点技术上深耕,推出新一代产品,为未来电视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添砖加瓦。


0
发表评论
更多热评文章

(1 条评论)

(1 条评论)

(1 条评论)

(5 条评论)

(2 条评论)

(2 条评论)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747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