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资讯

嗨回收马俊:“互联网+家电回收”大有可为,关键生存逻辑是找到市场痛点

关键字:

家电回收嗨回收
2018-05-14 13:15:25        作者: 张丽      来源:环球家电网
核心提示:伴随着绿色环保和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废旧家电回收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相关政策扶持以及社会力量的积极推动下,废旧家电回收市场迅速崛起,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

伴随着绿色环保和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废旧家电回收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相关政策扶持以及社会力量的积极推动下,废旧家电回收市场迅速崛起,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市场潜力巨大毋庸置疑,存在问题也不少。为了能够打破瓶颈,推动行业稳步健康发展,从业企业开始积极融入创新科技,“互联网+”就是典型的代表。“互联网+家电回收”的模式能够给行业带来怎样的变革?目前发展情况如何?未来又会如何推进?带着上述问题,记者采访了嗨回收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俊先生。


1.jpg 

嗨回收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俊


传统模式难有突破,“互联网+”是破局契机

马俊认为,“互联网+家电回收”是打破家电回收处理发展瓶颈的利器。随着我国消费水平的迅速提高,家电产品的迭代速度越来越快,家电回收处理需求越来越大。从2009年到2011年,在持续三年的“以旧换新”扩大消费政策的实践下,家电行业迎来了购置高峰,而根据家电8至10年的报废规律,近几年家电回收市场将会呈现爆发式增长。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整个家电回收的模式还是相对传统,个体游击队、个体小老板的经营模式大量存在,严重阻碍行业发展,并不能很好地应对即将到来的爆发期。“嗨回收推行的‘互联网+回收’新兴模式,正是为了解决痛点,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以更完美的状态迎接市场爆发期的来临。”

马俊告诉记者,“互联网+家电回收”的模式可以解决三大行业痛点。第一,解决了市场回收价格不透明的固有难题。传统的家电回收模式下,回收价格并没有的统一评判标准,消费者能了解到的仅仅是一个大约的价格区间,宰客现象时有发生。嗨回收的平台模式,不仅做到了价格统一、透明,更对回收环节进行了“瘦身”,优化了60%的产业链,实现了从消费者到拆解厂的“直通车”,回收价格高于市场价30%,给消费者带来更多实惠。第二,解决了服务不达标问题。非专业的回收公司缺少信用背书,人员流动性大,不可控因素多,上门回收容易引发安全问题。嗨回收制定了严格的上门服务标准(下单两小时完成整个回收动作),而且,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实现总部派单,师傅移动设备接单的直通流程,无论是效率还是服务质量都大幅提升。第三,确保了绿色回收、绿色处置。嗨回收正逐步推进与全国109家正规拆解企业的合作,确保废弃家电进入正规拆解厂进行拆解,避免了因为不规范拆解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互联网+”是工具,嗨回收不做“短跑运动员”

“互联网+”是一个风口,诸多的企业也站在了这一风口,但是,并不是所有参与者都能成功“起飞”。“互联网+家电回收”模式的未来究竟如何?“废旧家电回收处理本身是一个传统的行业,加上‘互联网+’的帽子后,行业本质也没有发生改变,互联网仅仅是一个工具,通过它,可以迅速完成原来传统模式的规模化,加速行业发展。”马俊解释道。

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嗨回收快速实现了全国120+城市的网络覆盖,从订单管控到服务满意度回馈,借助网络大数据,实现了统一化管理、高效运转。

“嗨回收不做‘短跑运动员’,而是要做‘马拉松运动员’。”马俊表示,从大环境来说,嗨回收的成立初期正好遇到京东、国美、苏宁开展以旧换新活动,时机非常好,得以把全国最大的零售渠道全部签约下来,确保了订单稳定。从战略定位上来说,嗨回收前期的目标定位是B2B业务,后期才会考虑开展C2B业务,避免初期因为普遍撒网式营销导致的资金压力。从业务定位上,嗨回收将目标锁定在了大件家电回收。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大家电的回收处理门槛更高,包括上门回收、远距离运输等,对企业都是不小的挑战,并不是每家企业都有能力完成,而嗨回收的迎难而上,不仅是在推动行业发展,更是在创造自身企业特有的市场价值。

正是因为定位清晰、目标明确,嗨回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跨越式的发展。据马俊介绍,嗨回收不仅与京东、苏宁等渠道商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合作,还积极寻求与家电制造企业合作,包括格力、海尔、奥克斯、大金等,力求与更多制造企业共同推动家电回收处理产业的绿色健康发展。

“‘互联网+家电回收’企业最重要的生存逻辑是找到市场痛点。”嗨回收不仅认识到了这一发展规律,也在积极践行。从去年成立至今,正是因为围绕市场痛点进行了一系列的布局,嗨回收找准了自己的发展轨道,成为了家电回收处理市场冉冉升起的新星。

0
发表评论
更多热评文章

(1 条评论)

(2 条评论)

“原”色、“真”声 华为智慧屏X65才是私人影院的正确打开方式(2 条评论)2020-04-08 21:34:06

(1 条评论)

(1 条评论)

(2 条评论)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747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