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资讯

三星 “品道家宴”系列品式多门冰箱

关键字:

三星冰箱多门冰箱
2015-01-21 00:00:00        作者:环球家电网      来源:环球家电网
核心提示:如今,消费者生活方式不断升级,饮食文化也发展出了全新的时代元素,家宴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家庭聚餐,社交型“家宴”几乎成为主流社交方式,家宴也成为消费者展示个人品味的舞台。在此背景下,三星推出“品道家宴”系列品式多门冰箱RF9000,力图与消费者一起对饮食文化进行升级。

品式设计

-与传统的双开门冰箱相比,品式多门拥有更宽阔的冷藏空间,取放更方便,视野更开阔!

-与法式多门冰箱相比,品式多门的冷冻室采用多个抽屉设计,分区独立存储,取放更方便。

-RF9000提供了 611L 大容量。408L 冷藏室,101.5L冷冻室和101.5L 变温室, 你可以储存各种大小和种类的食物,比起法式多门冰箱,容量更大。

QQ截图20150121110400.jpg

“3-2-1”制冷系统

-革命性的无霜保湿三循环制冷技术,能快速制冷,精确控温,持久保持温度和湿度,独立不串味。

-一大一小变频双压缩机配置,小压缩机控制冷藏室,大压缩机控制冷冻/变温室。双重制冷动力,快速独立制冷,效率更高,能耗更低。

-冰箱后部有一块不锈钢金属匀冷却版,减少冷气流失,保持最佳的冷却温度以及保鲜性能。

宽带变温室

-提供了四个预先设定的最佳温度模式(-15~-23℃,-5℃,-1℃和2℃)。

-通过选择预设的温度,可以保持食物在最佳温度中长久保鲜。

“精控保鲜’模式

-变温室四个温度模式中,其中-1℃为精控保鲜模式。

-设置该模式,变温室的温差将控制在±0.5℃之内,这对珍品食材的保鲜起决定性作用。

净味除菌

-超净3离子群技术。采用与三星净化器同源的SPI等离子除菌技术,通过释放等离子,清除空气中浮游细菌以及附着在冰箱内壁的细菌,除菌率高达99.8%。

-净味过滤网。通过风路中内置活性炭技术,有效去除异味,令冰箱内空气保持清新。

智能变频双压缩机

-采用2台原装进口的智能变频压缩机,在噪音,能耗,运行效率方面表现突出。

-10年包修的承诺。

-由于冷藏室小压缩机独立运行,可有效减少冷冻室大压缩机使用频率,获得良好节能效果。

-比中国一级能效更节能30% 。在欧盟地区,获得A++的能效等级,同时得到美国的能源之星认证。

VIP真空隔热材料-空间最大化

-保温层采用VIP真空隔热材料 ,比传统聚氨酯泡沫隔热性能提高8倍,实现隔热效果极佳的薄壁冰箱,提高空间利用率。

-内部细节-人性设计,精湛工艺

-精钢料理盘。存放空间可调节,滑到做工的精细,材质可直接放入烤箱制作食物,底部四角支撑避免直接接触桌面。

-方形搁架。门上的搁架都变更为方形搁架,比之前的搁架存放的食品量更多。

-湿度控制。冷藏室下方的两个抽屉上方增加两个湿度控制开关,可根据实际需求随意调节。

-折叠搁板。折叠搁板可以灵活的调节空间。折起搁板后,你可以方便地储存更大、更高的物件。

Q&A:

Q:为什么 -1℃(30℉) 是保存肉类和鱼类的理想温度?

A: -1℃(30℉) 是我们在不结冰状态下保存肉类和鱼类的最低温度。

温度越低,腐败菌(微生物)繁殖得越慢。

如果腐败菌繁殖,这将导致食物变质, 并形成不好的气味, 口味,纹理结构。

因此,若将肉类和鱼类保存在-1℉(30℉)状态下, 这些食物便可保存更长时间。

Q:为什么三循环制冷系统(蒸发器)优于单循环或是双循环?

A: 独立的制冷循环系统可以有效地维持各个间室稳定的温度,因为每个间室都有一个独立的蒸发器进行控制。

此外,独立的制冷系统可以防止冷冻室的气味与干燥空气流动到其他间室,确保食物的新鲜原味。

Q:金属匀冷却技术是怎样实现冰箱内的温度恒定?

A:众所周知,不锈钢的导热能力高于塑料和陶瓷,因此,对比而言,冷的不锈钢能够将温度保持更长的时间。

生活中,当我们频繁地开关冰箱门时,冰箱内的温度会上升,但是金属匀冷却板可有效地快速恢复冰箱内部温度。

另外,不锈钢可让冰箱内的温度更均匀。

Q:双压缩机为何比单压缩机更省电?

A:RF9000冰箱有两台压缩机,大压缩机负责冷冻和变温,小压缩机负责冷藏。

冷冻室冰箱门不长开启,主压缩机长期运行在更加节能的保温功率。

冷冻室经常使用,更节能的辅压缩机可独立运行,因此获得了比单压缩机更省电的效果。

两台压缩机分别控制各自区域,每个区域可以在用户开关冰箱后更快地降温,控温效果更好。

0
发表评论
更多热评文章

(1 条评论)

(2 条评论)

“原”色、“真”声 华为智慧屏X65才是私人影院的正确打开方式(2 条评论)2020-04-08 21:34:06

(1 条评论)

(1 条评论)

(2 条评论)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747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