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勇
宋敬学
索晓芳
成建宏
王博
王瑞祥
张吉
贾潇雅
闫凌
亓新
张维超
刘杰
熊书瑶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
面对地缘政治重构供应链、全球贸易战持续升级等挑战,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洪勇在“全球格局变动下的中国家电业战略应对”主题演讲中分析,2025年上半年中国家电出口呈现“新兴市场拉动、美国市场占比下滑”的分化态势,建议企业通过供应链本地化、全球本土化创新及政策资源整合,构建弹性发展体系。他特别提到,中小企业可聚焦细分市场,融入AI与物联网技术实现智能化升级,在新兴市场中寻找增量空间。
全国家用电器工业信息中心研究部主任
2025年上半年,中国空调行业在出口和内销领域均实现增长,出口量达4105万台,同比增长6.8%,内销额1268亿元,同比增长27.2%。全国家用电器工业信息中心研究部主任宋敬学基于“国补”和“高温”两大驱动因素,分析了2025年空调市场发展情况。他提到,2025年上半年,“国补”之下空调终端市场价格走高,但消费结构分层显现,市场以新购产品为主,行业虽有新入局者但头部品牌格局整体稳定。同时,“以旧换新”对产品提出新要求,空调产品从简单冷暖向高能效、多功能等方向发展,预计2025年空调市场内销将再创新高。
产业在线家电及电气事业部总经理
全球空调产能十年增长1.4亿台,中国占比约八成,家用空调全球销量十年扩容1.1亿台,中国份额半数左右。产业在线家电及电气事业部总经理索晓芳在会上分析了全球家用空调市场和中国空调出口的情况。她表示,国内政策加持叠加渠道和产品资源集中,头部品牌优势更为突出。通过替换需求的测算,未来国内家用空调替换需求超3亿台。2026冷年,中国本土空调销量预计大体持平微增,而出口市场在高基数、需求周期调整下有回调可能,但长周期来看,大暖通空调行业依然具备发展空间。企业需要积极探索新的增长点,并拓展海外市场,以应对市场变化带来的挑战。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研究员
节能与环保已成为全球共识,空调行业的能效提升路径成为大会焦点。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研究员成建宏深入解读了空调节能技术与标准升级方向,围绕房间空调节能,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旨在推动空调行业向节能减碳、智能化方向发展,助力实现标准国际领先、产业由大变强的目标。提出动态负荷能效评价方法(DAPF)、制冷剂碳排放系数(CEF)等创新方案。他强调,结合不同气候区温度差异优化智能控制系统,可实现新增产品年节能350亿度,推动行业从“稳态测试”向“动态适配”跨越。
天津大学副教授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空调智能化正从“对话交互”迈向“主动行动”。天津大学王博副教授在演讲中指出,语言模型(LLM)与世界模型(WM)的结合将重塑智能空调体验:LLM可实现自然语言交互与个性化服务,如理解“有点闷热”等模糊指令;WM则能通过热力学动态模拟,提前预判室温变化并主动调节,甚至联动智能家居应对“回南天”等高湿度场景,让空调从温控设备升级为“气候管家”。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
北京建筑大学王瑞祥教授分享了关于“提高RAC能效的底层逻辑、路径与技术”的一些思考和实践。王瑞祥教授团队长期聚焦建筑用能与空调技术研究,作为北京市级科技创新团队,其在提高房间空调器(RAC)能效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从热力学完善度、能量品质匹配等底层逻辑出发,通过优化压缩机摩擦副界面等路径提升能效。另外,团队还基于对提升房间空调器能效的相关技术的发展的认知,提出未来10年将RAC的APF值提升至6.25的目标,为超高效空调技术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博士后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博士后张吉作了“助力能源转型:空调负荷柔性调控与应用实践” 主题汇报,重点介绍了基于电力动态碳责任因子Cr的源荷互动机制。该机制通过反映电网实时供需关系的Cr信号,引导终端用户尤其是空调负荷主动调节用电,实现削峰填谷、消纳风光电等目标。在实验室及居家环境测试中,空调可根据Cr变化实现功率大幅调节。未来,相关技术将在多省市规模化部署,助力能源转型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智能装备研究所博士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智能装备研究所贾潇雅博士对房间空气调节器动态能力测试软件平台进行了讲解。针对空调动态性能测试新趋势,该平台集成了多种国际国内测试方法,具备设备联动控制、多通道数据采集、智能分析及二次开发接口等核心功能,为行业提供了开放式、通用化的动态测试解决方案,不仅支撑了国内新国标修订落地,还助力空调产品创新研发,促进了行业技术交流与人才培养,推动空调动态能效测试与评价迈向新高度。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 家用电器标准化研究所所长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家用电器标准化研究所所长闫凌对家用和类似用途空调器标准情况进行了介绍。她介绍,我国构建了涵盖产品类别、技术发展、生命周期的家电三维标准体系,空调标准属制冷空调类别,涉及安全、节能、智能等多领域及全流程环节。截至2024年底,我国参与多项国际家电标准工作,发布20项含我国提案的国际标准。她还强调,当前我国空调领域已形成完善的标准体系,多项国标、行标正加速推进,未来将聚焦绿色低碳、健康适老化等方向,持续助力行业升级。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技术中心部长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技术中心部长亓新着重强调了制冷量的关键地位。她表示,制冷量作为最能直接反映空调制冷能力的参数,贯穿于空调型号研发、认证、出厂检测等各个关键环节,是不可或缺的试验项目。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制冷量也是选购空调器时的重要考量依据,其准确测量因此对厂家和消费者都有着重大意义。同时,她还提到,对于空调器领域的实验室而言,制冷量试验是最需要精益求精的工作,也是最能体现其测试能力的重要标志。
中家院(北京)检测认证有限公司健康家电检测中心副部长
中家院(北京)检测认证有限公司健康家电检测中心副部长张维超,围绕空调器产品健康功能评价体系及场景化展开了深入介绍。其中介绍了GB 44498—2024《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 健康技术规范》和其配套方法标准GB/T 21551.6《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抗菌、除菌、净化功能 第6部分: 空调器》,她提到GB 44498作为家用电器健康功能唯一强制性国家标准,规范了基本要求、健康防护功能等内容,为行业提供了技术支撑。最后,她对空调器健康场景化认证进行了分享,明确了家庭、工作、运动休闲等场景下空调器在空气净化、新风、除菌等性能上的不同要求,为空调器健康功能的规范发展及满足不同场景用户需求提供了清晰指引。
安徽中认倍佳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为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热泵多能互补及双源新风系统渐成趋势。安徽中认倍佳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杰指出,热泵多能互补系统以热泵为核心,搭配燃气采暖炉等不同原理的热源主机整合到采暖水系统中协同加热,两种热源可独立运行、共同工作或互为冗余备份,能提升系统灵活性与可靠性,是未来重要发展方向;双冷源新风系统则优先运用自然冷源、集中冷源等低能耗冷源,可减少压缩机等高能耗冷源的运行时间,较传统单冷源机组节能 20%~30%,且能适应不同气候区,节能性与适用范围更具优势。
中家院(北京)检测认证有限公司绿色测试中心博士
行业健康发展与绿色发展相辅相成,中家院(北京)检测认证有限公司绿色测试中心熊书瑶博士在介绍空调行业绿色发展情况时强调,碳足迹量化与有害物质管控需实现双轨升级。她指出,开展房间空调器产品碳足迹研究时,必须明确说明产品的功能及技术参数,涵盖额定制冷量、额定制热量、制冷季节耗电量、制热季节耗电量、全年能源消耗效率等关键指标。而在对比不同额定制冷量的房间空调器产品碳足迹水平时,可采用单位热交换量作为功能单位,以此确保评估的科学性与可比性。此外,空调企业还需特别关注GB 26572《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要求》实施的时间线,全面有效应对行业有害物质管控。